岩脚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,曾是连接川、滇、黔三省的古驿站,素有“小荆洲”之称。并且,曾为驿道岩脚全貌枢纽的岩脚人才辈出。“讨袁”战争与“北伐”的一代名将彭公武是岩脚人,他与朱德、杨森、熊克武等人是云南讲武堂同窗。贵州省农学先驱、贵州农业学校创始人、上世纪初六盘水第一位留学生龙幼安是岩脚人;若按解放前的区划,孙中山的秘书、辛亥革命的元老安健也是岩脚人。
此外,当地居民还屈指数出了不少从岩脚走向五湖四海的名人,有官员,有文学艺术家等等。 这么多的人才,有人解释为地灵人杰,即山川形胜,物产丰富所哺育。岩脚确实山美水秀,气象不凡。诸如“九狮拜象,普贤骑狮”、二道水飞瀑、龙溪夜月被誉为极佳的风光。岩脚乡土诗人王永祥有诗为证:“山川秀丽出锦绣,岩脚人才俊杰出,名山秀水来相辅,状元贵人主山助”。古语称“近山者仁,近水者智”,岩脚山好水好,人当然仁智兼备。但岩脚的人才都出在明代后的500年,恰是岩脚成为古驿道枢纽之后,之前岩脚的山水与后来相比,并无大的不同,为何没有名人彪柄史册?